评论员 邱延波
16岁出道,震撼香港乐坛;24岁用《泡沫》征服亿万听众的耳朵;30岁携《启示录》问鼎艺术巅峰。谁也没想到,当代华语乐坛公认的天后级人物邓紫棋,为自己的歌讨了六年公道。
这场“天后维权记”,不只是邓紫棋的独角戏,更是音乐圈艺人被合约绑架的缩影。
邓紫棋从小热爱音乐,15 岁时,邓紫棋遇到了蜂鸟音乐公司。由于当时未成年,合约由母亲代谈,也必须有母亲共同签署。母亲不擅英语,合约却是全英文的。许多年后,邓紫棋发现自己创作的歌曲,著作权根本不在自己手里。
2012年,《泡沫》让她一夜爆红。2016年,邓紫棋歌曲《光年之外》作为电影《太空旅客》原创原声带(OST)的YouTube播放量破2亿,超越周杰伦《告白气球》等作品,登顶华语音乐视频榜首。邓紫棋被誉为华语乐坛天后。
展开剩余79%2018年,邓紫棋发现,她连续六年没收到旧歌版税,连解约前半年的劳务费都被拖欠。她试着跟蜂鸟音乐谈,可公司态度像冰,又冷又硬。
2019年,她咬牙与蜂鸟音乐解约。这一步,像是从悬崖往下跳——她不仅要打官司,还差点连“邓紫棋”这个名字都保不住,因为公司早就把她的名字注册成商标了。网友也看不下去了:这公司也太狠了,连艺人名字都能抢?
(图源:邓紫棋微博)
解约后,邓紫棋没怂。她一边写新歌,一边跑法院,想拿回自己的歌。可官司像马拉松,看不到终点。
转机出现在2023年7月,一位熟悉我国大陆版权法的专家加入到邓子棋的法律团队里。根据《著作权法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,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发表的音乐作品,只要在首次录制或发行录音制品时未明示禁止他人录音使用,任何人,包括创作者本人,便可以依法透过“法定许可”制度,在支付法定报酬的条件下进行重录,无需获得原著作权人许可。邓紫棋的很多歌都属于这种情况。
于是,“邓紫棋翻唱邓子棋”。她推出重录专辑《I AM GLORIA》,把《泡沫》《光年之外》等旧歌重新唱了一遍,全球上架。
(图源:邓紫棋微博)
这不是高潮。6月18日,蜂鸟音乐甩出一封律师函,指控邓紫棋重录旧歌侵权,称公司拥有她所有音乐作品的著作权,要求下架新专辑。邓紫棋回怼:“不会下架!重录合法,证据齐全!”
这场仗,谁对谁错?先说邓紫棋的“神操作”。她为啥重录?因为她写的歌,词曲版权归自己,但录音版权(原版母带)在蜂鸟音乐手里。拿不回母带,她就进录音棚把歌重唱一遍,绕过了录音版权的限制。可蜂鸟音乐也不是吃干饭的。他们手握录音版权,可能还有合同条款限制艺人重录,法律上未必没底气。双方各执一词,官司结果还得等法院“官宣”。
抛开法律,这事儿背后藏着啥?是音乐圈艺人和公司权力失衡的老问题。邓紫棋15岁签的合同,未成年、没经验,哪懂条款里的“雷区”?
像她这样的案例,娱乐圈里不在少数。多少艺人年轻时签了“卖身契”,红了后才发现自己啥也没捞着。艺人和公司的关系,就像歌里唱的泡沫,表面光彩,实则不堪。邓紫棋现在戳破了泡沫,能否挣脱合约的束缚?
(图源:邓紫棋微博)
邓紫棋的硬刚,不只是为自己争口气,更是为那些被合约压得喘不过气的艺人喊了一嗓子。
当然,说句公道话,蜂鸟音乐当年捧红邓紫棋,资源砸了不少。合约是双方签的,邓紫棋如今“翻脸”,公司觉得冤也不奇怪。可问题是,15岁少女和公司相比,体量不对等,合约是否“自愿”,这就见仁见智了。
天后维权,网友吵翻天,有人挺邓紫棋:“创作者的血汗钱,凭啥被公司吞?”也有人站公司:“签了合同就得认,这算不守规矩吧?”这场舆论战,估计还得撕一阵。
(图源:邓紫棋微博)
这场仗,她能赢吗?法律上,重录是否侵权还得看合同细节;道德上,她站住了情理,却未必能让所有人买账。不管结果咋样,她已经用行动告诉大家:自己的歌,自己得做主。
邓紫棋的六年维权路,戳中了无数粉丝的心,也让大家开始反思:音乐,是艺术的灵魂,还是资本的棋子?
紫棋的倔强,值不值得人们为她鼓掌?答案,在每个人心里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专业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