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洲最需要团结对外的时候,内部却先乱成了一锅粥。特朗普步步紧逼,乌克兰苦苦等待,而法国——这个欧盟的核心发动机之一,却再一次陷入了政治瘫痪。
当地时间9月8日,法国议会以194票赞成、364票反对的悬殊比例,否决了对贝鲁政府的信任动议。这意味着,上任才9个月的总理黯然下台,成为马克龙三年来换掉的第四位总理。
节奏快得,简直像巴黎T台走秀——才刚亮相,就又换人了。
为什么走到这一步?表面看,是预算问题。贝鲁政府提出大幅缩减公共开支,计划削减440亿欧元,目标是把财政赤字从目前的5.8%压到4.6%——可欧盟定的红线是3%,法国还差得远。
但深层看,这是一场无人愿意接盘的政治残局。削减假日、压缩福利,哪个都是“政治地雷”,谁踩谁炸。果然,极左骂,极右也骂,中间派自己也摇摆——共识没达成,总理先下课。
展开剩余74%贝鲁的最后演讲,几乎带着悲情。他说法国病了,“正遭受无声而隐蔽的折磨”。他说削减开支是为了下一代,“如果你假装看不到孩子肩上的负担,就别说你爱他们”。他提醒,法国已经51年没实现过预算平衡,“债务不断积累,我们正在丧失主权”。
话是对的。但法国的政治现实是:你可以说得漂亮,但不能动我的福利。
一场演讲改变不了什么。总理走了,乱局留给了马克龙。
为什么马克龙会走到今天这一步?
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去年他那场“政治豪赌”。当时极右翼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强势崛起,马克龙突然宣布解散国民议会、提前大选,意图背水一战、狙击极右。
结果?玩脱了。
他所在的阵营丢掉了第一大党地位,议会碎成了一地残片:极左、“不屈法国”、极右“国民联盟”、传统右翼、中间派……谁也不服谁,组阁都难。
政治学者一针见血:“马克龙犯了一个经典错误——他赌别人怕极右,结果发现,别人其实更讨厌他。”
从此,马克龙从“欧洲旗手”活成了“国内跛鸭”。总理换了一个又一个,政策推一项垮一项。他想领导欧洲,可家里连把稳的椅子都没有。
有人说这是民主的代价,也有人说这是民主的失灵。
福利不能减、假期不能少、工作年限不能延长——法国人既要地中海式的悠闲,又要北欧式的福利。可钱从哪里来?没人回答。
德国《明镜周刊》调侃得犀利:“这很法国。”而《华尔街日报》说得更直接:“法国宁愿一再爆发政治危机,也不愿推动经济改革。”
政治成了一场表演:每个人都在指责,但没人真正解决问题。民主如果只剩下福利竞赛,却缺乏责任共担,终会走向“温柔的专制”——用未来的崩溃,换取今天的安逸。
而真正令人担忧的,是时间不在法国这一边。
经济上,债务雪球越滚越大;政治上,极右势力持续壮大——玛丽娜·勒庞已放话瞄准2027;地缘政治上,俄乌冲突未停、特朗普可能回朝,欧洲最需要定力的时候,法国却自顾不暇。
CNN说得直白:“巴黎的混乱,是送给普京和特朗普的礼物。”他们最爱看的,就是欧洲内耗、自我削弱。
马克龙还有两年任期。可内外交困之下,他还能做什么?继续夸夸其谈“战略自主”“欧洲建军”?这些话,现在听起来越来越像自我安慰。
政治有时候就像法国文艺片:人人都说看到了深度,但其实谁也没看懂结局。而这一次,法国可能连导演都要换了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专业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