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小亢
据澎湃新闻报道,此前,上海宝山区月浦镇有两个小区的部分居民面临晾晒难题,一小区高层住户在小区内部私拉晾衣绳,影响了小区美观,遮挡了低层住户的采光空间,另一小区的公共晾衣架,由于被长期使用而存在杆体歪斜、锈迹斑斑、晾衣绳断裂等问题。前者社区的管理者多次开展实地调研,广泛收集民意,最终打造了一处兼顾环境美观的集中晾晒区域。另一社区则仅用一周时间便将旧晾衣杆全部更换为不锈钢新晾衣架。
晾晒衣物是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。直到目前,大部分人仍倾向于晾晒衣物,而非使用烘干机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朝北房屋,晾晒衣物更是“痛点”:碰到潮湿天气,衣物很多天都晾不干,有时还会发霉发臭。另外,现在不少房子的阳台封窗或没有阳台,居民在家晾被子的效果差。小区设置公共晾晒区,居民的晾晒难问题迎刃而解,值得支持。
不过,一件事一旦要从私人需要转换为公共事务,治理者就需要理清千百种头绪。为什么呢?一个小区有几百上千的住户,众口难调,小区公共空间是大家共有的家园,是否设置晾晒区、如何设置和管理,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案。
有人想要更大的空间晾晒被子,有人却不希望社区变成“花脸”,还有人认为设置晾晒区挤占了公共空间……如何平衡多元需求、化解冲突矛盾,这就离不开治理者的“绣花功夫”、共情能力和长效思维了。
它的难点在于,如何去平衡居民晾晒的自由度和规范性,解决好了就能从小区的“痛点”变成治理的“亮点”,这种价值已然超过了晾晒区的功能本身。所以说,小小晾晒区,也是衡量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的一把标尺。
这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思路。其实很多社区缺的不是场地、人力,而是未能从社区整体层面统筹全部资源,合理规划。这需要一种敢于利用公众开放场地的魄力和直面多方需求的决心。
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“壁垒”,比如是否会把小区晒成“大花脸”、是否会暴露居民隐私、如何分配每家每户的使用区域、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期管理机制等,这些问题也许正是其他社区尚未设置晾晒区的“梗阻”所在。问题需要被认真对待,也需要走在前面的社区先行探索。
从更广的视角来看,推动社会公共空间、资源向居民开放,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、持续发力的议题。晾晒区如果设计得合理点,大家都方便,小区环境也能兼顾,可谓“一举多赢”。除了小区的室外环境,社区的存量、闲置公共场所也可以被利用起来。这也提示我们,社区资源空间的“盘活”“再利用”仍然大有文章可做。
当城市越来越发达、社区越来越成熟,人们方方面面的需求都期待得到更快速、更细致的回应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晾晒区,也能拓展我们对社区整合力、包容力的想象,也希望每一个这样的细节,都能被用心对待。
专业配资服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